拉拉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三百五十二章 《大明时报》(一),大明求生记,拉拉袖,皮皮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《大明时报》的作坊坐落在京城正阳门外正西坊袁洁的一处别苑内,章顺的到来后,正式挂牌为《大明时报》报社,这处别苑占地很大,三进三出,有门首厢房,进入后就是大院正厅,两边是阆苑,正厅后面是四合院的布局,进入后院后面是一处花园,最后面就是高墙了,外面是棉花坊、鸡乐坊等。

《大明时报》编辑部设在门首厢房内,共有十一间房,分成了采访采编部、编辑校对组稿部、采编审阅部、总编室、排版印刷发行出版部。这些都是按照一个报社正规搭建而成,可不是袁洁他们自己设想中的,到处找文章,汇集成几篇八股文那种小册子。

正厅变成了印刷车间,两边的阆苑成了仓库,内院是章顺的居住地,还有三位科技学堂刚毕业的学生及三位印刷排版技术人员居所。

三位学生虽然年轻,朱志浩才十九岁,从五岁起就读书认字,直到在平安镇科技学堂毕业,成绩都是优等,而黄锵年龄最大,已三十二岁,老家在太原,早早娶妻成家,成化十七年考进秀才,迫于生计,听友人说平安镇对读书人有优待,月银也高,就全家迁来寻找门路,结果高薪酬的是在科技学堂毕业的才有,根本不认朝廷的功名,无奈之下就又报考科技学堂,又上了七年的学堂。果然这一次来到京城,三公子章顺给出了月银八两,还有报社的盈利抽成,当然如果报社没有赚钱,也就没有抽成。可是黄锵在这七年的上学中,所学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,学问已经不能跟七年前相比,那是两个不同的学问,知识面的扩大,人的心气神也就不一样了,在各种事物的认知上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,这就是当前平安镇科技学堂的学生跟别的地方读书人区别,这种区别很大,大到产生了用词的方式,连书写规格也不同,特别是大量应用了各种标点符号来作为文章的断句等,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文本方式,古人没有标点符号,只因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,叫作“句读”。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,红笔断句,学生水平提高以后,不需句读,就能够通读文章。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“语绝为句,语顿为读。”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“句”,用圈来标记;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“读”,用点来标记。古人常用“可圈可点”一词,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。

另一位是当地穷苦人家的孩子赵墨,被章顺选中是因为跟章顺同龄,都是二十八岁,也以成家,写的一手好文章,在八股文上不输当今那些会试中的举子,加上又精通算学、天文、地理,在上学时还是科技学堂内部报刊的学生主编。所以这一次赵墨担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
修仙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朕真的不务正业

吾谁与归